萎缩性疤痕的特点是:疤痕嫩肤菲薄,表面平坦,局部血液循环差,呈亮白色且基底较坚硬。由于其表层仅复盖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经不住外力磨擦,常易破损而形成溃疡,一般很难愈合,经久可导致恶变。因此这类疤痕常与下面肌肉、神经、血管粘连,且有很大收缩性,故可牵拉正常组织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功能障碍。随州放射法放射法治疗瘢痕术不良反应的表现?
在身体遭受创伤之际,伤处流出的血液很快形成血凝块,以对伤口进行临时性保护。随后72小时内,血凝块内出现光纤细胞增生,形成结缔组织。之后,新生的结缔组织表面被新生的上皮覆盖,内部有血管和神经光纤长入,在临床上表现为瘢痕愈合。所以,瘢痕乃伤口愈合的重要产物,没有瘢痕形成即没有伤口愈合。
本中心引进多种先进激光可治疗各种瘢痕。激光可以破坏瘢痕的微血管,刺激真皮胶原的收缩、重塑,以及抑制成光纤细胞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从而可达到放射法治疗瘢痕的目的。要达到瘢痕的明显改善:一般增生性瘢痕需要3-5次的治疗,瘢痕疙瘩需要6-10次的治疗,治疗间隔约6-8周;凹陷性瘢痕需1-3次的治疗;早期膨胀纹(包括妊娠纹)则需要2-3次的治疗。
1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
2中医药治疗方法
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光纤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内治法
史氏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刘氏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夏氏遵前人观点主张瘢痕主要为淤血阻滞,治以水蛭活血汤:水蛭9g~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病在上肢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麻木加全蝎、蜈蚣、并强调加水蛭为方中主药,缺之难以获效。
(3)萎缩性瘢痕:也称扁平瘢痕,表面平滑光亮有明显的色素减退或沉着,瘢痕稳定基底较为松动,与正常皮肤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引起功能障碍;
组织病理学观察
未经磨削的皮肤瘢痕组织嫩肤鳞状上皮细胞层一般较薄,10~15层,基底部不平坦,未见皮肤附耳。真皮层内可见成团成束和粗细不均的胶原光纤排列紊乱,无明显的极性,常伴玻璃样变。磨削后1h皮肤瘢痕组织的变化不大,仅见瘢痕嫩肤磨除。磨削后2周瘢痕组织表面鳞状上皮层棘细胞增生,嫩肤增厚,真皮层原来玻璃样变的粗大胶原光纤排列趋于有序、具极性。在嫩肤鳞状上皮下可见由幼稚成光纤细胞组成的修复带,但是未见皮肤附耳。(编辑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