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因素:龋齿整形是细菌引起的理论已经确立;口腔细菌能在离体条件下,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从而造成龋病样损害。现已证实,将从龋损部分分离出来的变形链球菌接种到实验动物的牙齿上,能使实验动物产生龋齿整形。细菌的致龋作用,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是通过牙菌斑财着在牙面上,细菌产酸,引起牙釉质脱钙而形成酒窝,继而,牙本质也发生脱钙,不断地发展而形成龋洞。龋齿整形不当会有什么副作用吗?
2、宿主因素:宿主就是人体。宿主抗龋能力和牙齿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发现,牙齿龋坏多发生于体弱多病的人或牙齿钙化不好的人。因为牙齿的发生发育需要大量的钙、磷、氟等矿物质;如果长期患病;体内丢失这些物质,就会直接影响牙齿的质量;如牙齿最外层发育不全,医学上称为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的龋坏部位可以发生在牙釉质发育不全的部位,因为发育不全的牙釉质其表面粗糙,便于食物残渣和细菌的积聚。类似的粗糙面如牙面的窝沟,细菌也容易积聚。
3、食物因素:食物中糖的含量与牙龋有密切关系。因为吃糖有利于口腔细菌的繁殖,糖含量越高,牙齿越容易龋坏。
吃糖太多易患龋齿整形
很多家长认为小孩长龋齿整形是因为吃糖太多,是的,一般含糖量多的食品很容易粘在牙面上,其中的细菌可形成乳酸,久而久之经过唾液作用会使牙釉质脱钙而致牙齿龋坏。经研究发现,龋齿整形与吃糖的数量、频率密切相关,所以平时应少吃糖,吃糖后要及时洗牙或漱口。
1、遇冷、热等刺激痛:补牙时,钻磨牙齿所产生的热或消毒药物,都可能对牙髓产生刺激,但由此引起的症状短期内会逐渐好转,并且疼痛程度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轻,一般不用处理,如1~2周后疼痛仍不好转,应找医生重新处理。还有过深的龋洞未垫底,直接用银汞合金充填,而银汞合金传导温度,从而刺激牙髓,或者垫底的材料有刺激性,也可使牙髓产生疼埔。这时应除去充填物进行安抚治疗,观察两周后如症状消失,再视情况重新充填。如因洞深而未垫底的,也应先安抚后,冉行垫底充填。还有一种情况。当上下颌相对的牙用不同的金属修复体,咬合时,唾液传导产生电位差,电流刺激牙髓,牙齿会产生电击样刺痛,这时应去除银汞充填物,更换用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充填。
2、自发痛:当无任何刺激时出现疼痛,并且遇冷热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疼痛,尤以夜间加重,应考虑为急性牙髓炎。龋洞晚期接近牙髓,或治疗前已有早期牙髓症状,充填后可产生牙髓炎,应该按牙髓炎进行处理。
3、咀嚼痛:有的人刚补完牙,咬东西时就感到疼痛,不敢咀嚼,但补的东西没有掉,不吃食物时,并无任何不适感。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充填体过高引起的,在充填体上可见亮点,口腔科医生只需用小砂轮磨除高点,就不会再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了。
4、牙齿劈裂:本来补得挺好的牙齿,吃饭时不慎被硬物硌了一下之后,马上就出现不敢咬牙的现象,一咬有撕裂样的疼痛,使患者十分苦恼,这是因为牙齿劈裂成两块的缘故。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剩下的牙体较劈掉的体积大的多,牙齿有保留的可能,可将小的游离块拔除,剩余的部分经过适当处理后,以全冠修复。若牙齿是从中间劈裂,则应该将整个牙齿全部拔除。
5、充填物脱落或断裂:龋洞经过治疗补好之后,一般都恢复了牙齿的咀嚼功能,但也有时在充填后不久充填物脱落,食物嵌塞后压迫牙龈产生疼痛,或者断裂的充填体下陷压迫牙龈,产生疼痛。这多见于牙齿破坏严重,龋洞过大的情况,应重新充填,或做全冠修复,以免牙齿进一步破坏,失去治疗机会。
一般医生会告诉患者他所患的龋病是浅龋、中龋还是深龋,临川上这样分比较利于治疗,从患者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称谓也更容易理解。
(1)浅龋:指的是龋坏仅限于牙齿表层组织,如牙釉质或牙骨质。浅龋患者自己感觉不到有不适症状,但是牙齿颜色的改变是可察觉的。浅龋牙釉质龋色的改变有3种情况:A色斑点状改变;B棕色龋斑;
1、外形缺损:随着牙体硬组织中无机成分的溶解,有机成分的崩解,病变进展,病损区扩大,形成了牙体组织由表及里的实质性缺损,即龋洞。
2、质地改变:龋洞中充满感染脱矿的押题组织和食物残渣,脱矿后的押题组织硬度下降,质地松软,探查时容易与正常组织区别。
3、感觉变化:仅波及牙釉质的早期龋损,患牙可以完全没有疼痛和不适症状。一般是当龋进展到牙本质层出现龋洞时,患牙才会出现对冷热刺激敏感、经常进食嵌塞或食物嵌入龋洞时疼痛等症状,但均为一过性表现,刺激消失,症状随之消失。当龋发展到牙本质深层时,症状有所加重。
4、进行性发展:牙齿一旦患龋,如果不去除局部存在的菌斑致病因素,病变就会缓慢持续地进展,很难自动停止,也没有自愈性。牙体组织被侵蚀,病损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累及牙髓,继发牙髓的炎症、变性,甚至坏死,更进一步导致根尖周炎。牙齿最终成为残冠、残根,丧失咀嚼功能。
5、色泽改变:当龋发生在牙齿的平滑面时,擦去表面的菌斑或软垢,吹干后可见病变部位表面粗糙、光泽消失,早期呈白垩色,随着外来色素(如食物、细菌代谢产物以及牙本质蛋白分解产物)的附着,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2、细菌
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编辑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