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牙齿的修复要点纯钛纯钛全口义齿是否存在危险呢?
对于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而言,要真正的做好一副全口,决非一件易事。从最初的取模到最终的戴牙,中间的秩序有十几道。要求你在做活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得格外的谨慎小心。稍不留神,极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心血白流。本人毕业以后,曾跟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硕士闫晓光导师学艺近一载,几乎每天都在与活动牙齿打交道。在做活动牙齿的每一个步骤上都是严格按照四医大的金标准实施的,对活动牙齿尤其是全口牙齿的设计和整个制做过程有着深刻的体会。现根据闫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就全口牙齿的修复要点纯钛纯钛全口义齿是否存在危险呢?自我总结如下:
全口牙齿在口腔内靠什么固位?全口牙齿是为全口牙齿缺失患者做的全口假牙,是由基托和牙列两部分组成,基托覆盖口腔粘膜表面,起固位和承担咀嚼压力的作用。牙列是基托在相当于牙槽骨部位排上人工牙列,呈弓形,起咀嚼和发育等功能。那么,全口假牙没有基牙、没有卡环,靠什么来固位呢?现在我们应从基托的两个面谈起,基托的一个面是戴用牙齿时,暴露在口腔内,起到假牙面的作用,这个面磨得很光滑,叫磨光面。另一个面是与口腔粘膜接触的面,叫组织面。全口牙齿不用卡环和其他固位体,不在牙槽骨内埋藏固位体,它的固位就靠基托与口腔粘膜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种关系的咬合等因素。主要因素一个是基托与口腔粘膜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两平面间有吸附力,基托组织面与口腔粘膜之间没有空气,却有极薄的一层唾液,增强了二者的吸附力。大气压力是大气对基托的压力,由于基托与口腔粘膜之间没有空气,近似真空,大气对基托磨光面产生压力,可以使基托牢固地附着在口腔粘膜上,产生固位作用。可想而知,基托组织面与口腔粘膜之间的接触面积愈大,固位作用愈好。一般来说,上颌与粘膜接触面积较下颌要大,固位应较下颌好。除了大气压和吸附力这两个因素外,咬合平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试想,若咬合不平衡,牙齿翘动,空气就会从边缘侵入,影响吸附力,造成固位差。
1、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1.概念:区分牙列缺失上下牙列无天然牙存在。
1.组织面(TissueSu射频ace):
组织面是牙齿基托与其覆盖下的牙槽嵴和上腭等组织密切接触的表面。基托覆盖下的组织区域称为牙齿承托区(DentureBearingArea),牙齿在功能时承受的负荷通过组织面传递至支持组织。组织面也是牙齿获得固位的主要部位。
2.磨光面(PolishingSu射频ace):
磨光面是牙齿与唇、颊、舌侧软组织和肌肉接触的表面。磨光面应形成适当的凹斜面,以便通过唇颊舌肌的作用使牙齿基托贴附于牙槽嵴上,增强牙齿的固位。唇颊肌向内的作用力与舌肌向外的作用力应处于平衡状态,以便保持牙齿的水平稳定。
3.咬合面(OcclusalSu射频ace):
咬合面是上下颌牙齿人工牙咬合接触的面。咬合时,咀嚼肌产生的咬合压力通过人工牙的咬合面传递至与基托组织面接触的牙齿支持组织。牙齿人工牙的咬合接触应广泛而且平衡,以便于咬合压力在支持组织上均匀分布,有利于牙齿的稳定。
1、检查基托
1.牙齿蜡型与模型:检查基托是否贴合有无翘动。基托边缘伸展是否合适,局部是否有过厚或过薄的情况。
2.牙齿蜡型戴入口内应检查:基托是否贴合,有无翘动.扭转,基托边缘伸展是否合适,是否过度伸展而影响肌肉合韧带的活动,或基托过厚影响面部丰满度。
2、验证颌位关系
1.排上牙1|1,其近中接触点与(牙合)堤中线一致,左右1|1位于中线的两侧,切缘落在(牙合)平面上,唇面与(牙合)堤唇面弧度和坡度一致,也就是唇舌向接近直立或颈部微向舌侧倾斜,颈部微向远中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一致。
2.排下牙1|1,其近中接触点与(牙合)堤中线一致,切缘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牙1|1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冠部的近远中向近于直立,颈部微向舌侧倾斜,冠的旋转度与?堤唇面弧度一致。
3.排上牙2|2,其近中面接触上1|1的远中面,切缘低于(牙合)平面1.0毫米,唇面与?堤弧度一致,颈部的舌向和远中向倾斜度皆大于上1|1,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4.排下牙2|2,其近中面与下2|2的远中面接触,切缘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21|12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冠部的唇舌向近于直立,颈部微向远中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5.排上牙3|3,其近中面接触上2|2的远中面,颈部微突向唇侧且略向远中倾斜,倾斜度介于上1|1和上2|2之间,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6.排下牙3|3,其近中面与下2|2的远中面接触,牙尖顶高出(牙合)平面约1.0毫米与上32|23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颈部向远中和唇侧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7.排上牙4|4,近中邻面与上3|3远中邻面接触,近中窝对向下后牙牙槽脊顶连线,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颊尖与(牙合)平面接触,颈部微向远中和颊侧倾斜。接着排下牙4|4,与上43|34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8.排上牙5|5,近中邻面与上4|4远中邻面接触,舌尖对向下后牙槽脊顶连线,舌尖、颊尖均接触(牙合)平面,牙长轴垂直。接着排下牙5|5,与上54|45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9.排上牙6|6,近中邻面与上5|5远中邻面接触,两个舌尖均对向下后牙槽脊顶连线,近舌尖接触(牙合)平面,远舌尖、近舌尖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远颊尖离开(牙合)平面1.5毫米,颈部微向腭侧和近中倾斜。接着排下牙6|6,与上牙65|56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
10.排上牙7|7,近中邻面与上6|6远中邻面接触,舌尖离开(牙合)平面1.0毫米,颈部向腭侧和近中倾斜。接着排下牙7|7,与上牙76|67达到广泛紧密接触的(牙合)关系。(编辑3002)